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
当前,为推进航空工业党组“创新决定30条”和未来5年科技创新重点任务,航空工业各单位打造领先创新力,在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方面不断发力,以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新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跨越大江南北西东,让我们“走进”航空工业的这些创新模式,探索创新原动力。
九游体育官网
航空工业沈飞与航空工业沈阳所构建了新型协同模式——主机厂所协同创新中心。
组建管委会,采取“共同设计、联合试制”模式,打通联合技术研发路径,进行快速研发;打破厂所之间体制机制壁垒,实现党建文化共同引领、顶层规划协同落地、前沿项目密切合作、装备并进攻关、人才梯队交叉融合,有效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依托专项、突破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做强核心关键能力,担当航空产业链链长。当前开展了25项课题研究,涉及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等。
航空工业制造院“沉浸式”实验室,以“沉浸”为理念,创造条件使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深耕探索科技创新体制“试验田”。
建设初期,制造院制定了3-5年中长期研究目标。3年内不设考核目标,在关键阶段给予方向性指导,最大程度减少科研压力,鼓励科研人员放手探索。“沉浸式”实验室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团队负责人。该负责人拥有技术路线决定权、团队成员选择权、薪酬分配权以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
“沉浸式”实验室着眼于长远发展,营造开放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挖掘人才、锻炼队伍,鼓励研究人员自由探索,培养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经过5年时间,创新资源不断集聚,“沉浸式”实验室从“试验田”变成“样板间”。如今,制造院已经组建10余个“沉浸式”实验室及创新团队,取得一大批阶段性成果,也逐步面向客户进行推广。
中航西飞联合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了一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大飞机创新原。
这个独具特色、布局科学、引领未来的系列大飞机原创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聚集、策源能力突出、科技活动迸发。它的战斗力的生成,将加速融入秦创原,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原创技术供给能力。
大飞机创新原,融合各方优势资源,构建“科技—能力”一体化自主创新发展的开放平台,前端密切对接国家级基础性、颠覆性科学原理研究机构,推进“机理创新+技术研发+跨界融合+应用研究+能力生成”,协同突破战略性、前沿性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向全产业链输出亟需的科技成果,并且具备探索、定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装备的新概念、新模式,彰显科技创新对全链条协同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
航空工业沈阳所2019年在扬州成立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扬州院),探索构建“一所两地、扬州先行、沈阳先试”创新发展格局,为破解体制机制创新难题、高端人才供给难题、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迈出了关键一步。
3年来,扬州院汇聚创新力量,率先在“长三角”地区组建了航空科技创新联盟和产业联盟,形成科技创新“朋友圈”。搭建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融通桥梁,将企业发展融入地方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新动能。
开拓了项目众筹、项目跟投等多个孵化科技成果渠道。一个个聚焦技术前瞻性、先导性和颠覆性项目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科研人员持续发挥创新能力,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技术难题得以解决,瓶颈项目得以攻克。
智能检测设备等多项高价值科技成果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落地孵化。扬州院助力沈阳所“自我造血”能力初步生成。
航空工业南京机电推动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创新文化五个维度的联动,初步形成“五位一体”科技创新模式。
目前,南京机电已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分别联合建立了“航空综合机电系统智能控制与健康管理联合实验室”“航空机电5G技术应用研究实验室”“航空流体动力与智能感控联合实验室”,形成“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体系。
探索分层分级精细化项目管理机制,采用“揭榜挂帅”“相马/赛马”“小微项目”的管理模式,试行“首席负责制”“项目保证金制”,精准管理,保证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发布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初步绘制了科技成果管理地图,拉通项目立项、实施、验收、评奖、成果发布、转化应用、人员激励等各环节。
航空工业上电所深刻把握前沿技术管理特点和规律,针对航电科技创新关键环节,自2020年起,积极开辟“创新特区”试验田,取得良好成果。
创新特区依照“智力集中、机制开放、坚守诚信、效率优先”原则,由研究所所长担任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实施“小核心、大协作”混合团队管理,并实行“可进可出”的人才流动政策。针对重大创新,推行“OKR+KPI”分类目标管理,打造以“里程碑工作包+特区津贴”为核心的薪酬激励机制。发挥专家“智囊”作用,优化审批流程,开通“绿色通道”,探索“揭榜挂帅”“竞赛平台”“小微合同”等机制,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上电所独具特色的“自组织、自管理、自激励、自驱动”创新社区文化业已形成,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在航空工业成飞,青羊创新中心组织多场线上交流会,吸引内外部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参与互动。
机制上,“单透”。协同创新,开门创新。需求侧,把装备研制需求和工程问题提炼为共性技术问题,进行发布,降低外部创新主体参与军工创新的“门槛”;供给侧,通过背景“脱敏”,把技术方案或产品“拿出去”,加速科技转化,推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
这样就形成了对外需求开放、对内技术保密的“单透”,降低创新“门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当前,青羊创新中心常驻研究人员200余人,围绕高性能加工、试验试飞、质量攻关等,在数字化监测、机器视觉、新材料、5G工业模组、工业软件等方面开展50余个项目研究。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航空人将胸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以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发展与安全,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