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集介绍苏联装甲兵和坦克工业从诞生到二战结束后数十年间的发展历程和作战经过,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出版物编写而成,力争做到资料详实,数据准确。文集不仅专注于苏联坦克的发展,还介绍了苏联重工业化政策的形成,苏联坦克兵建军思想演变和众多历史事件,如大清洗对红军装甲兵建设的影响,二战西方对苏联坦克援助等。文集内容较长,全文分九大部分:
1941年苏联坦克损失巨大,红军严重依赖缴获德军和英美援助。苏联认为绝大部分西方坦克不堪大用,但在苏联国产坦克满足红军要求之前这些性能一般的坦克是红军装甲部队仍能继续作战的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加拿大共援助苏联各型装甲战斗车辆22800辆,在前往摩尔曼斯克的航道上损失了1981辆。运抵苏联的装甲战斗车辆数量约占苏联自产坦克数量的16%,自行火炮的12%,当然,这里只涉及数量,不涉及性能和战果。红军的装甲人员输送车几乎全部来自美英援助,这类车辆总数就不多。1941年首批运抵苏联装备包括487辆英制“玛蒂尔达”、“瓦伦丁”、“特拉什”坦克,182辆美制M3A1轻型坦克和M3中型坦克。一年后这一数字上升到2487辆英制坦克和3023辆美制坦克。
战争初期根据租借法案14%制造于英国的坦克将援助苏联,1941年到1942年苏联坦克损失巨大,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非常及时。而从长远来说,美制卡车才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功臣。美国共提供50万1660辆轮式和履带式卡车,其中包括77972辆吉普车,15万1053辆1吨卡车和20万662辆2吨卡车,这些车辆主要用于运送步兵和后勤给养。这些车辆车身上喷有‘USA’的缩写,在俄语中的意思是‘Ubiyat Sukinsyna Adolfa’—“宰了的希特勒“。
冷战时期苏联历史学家不大愿意承认根据租借法案获得的西方国家坦克。当然这些坦克确实无法跟强大的T-34坦克相比,但M3A1轻型坦克与T-60或T-70坦克相比还是不差的,而M4A2“谢尔曼“坦克比T-34坦克要皮实可靠些。战后朝鲜战争中和中东战争中M4常常表现更好些,虽然它性能确实不如T-34。”瓦伦丁“和“玛蒂尔达”坦克及缴获的德制坦克首次参战记录是斯塔拉亚·鲁萨和瓦尔代地区爆发的战斗。
红军对英国人结实又简单的Mk III“瓦伦丁”(Valentine)坦克还是很钦佩的,但对它的武器不怎么感冒,认为它无法用于东线战场的残酷战斗。有些“瓦伦丁”在苏联工厂换装76.2毫米火炮。它的窄履带在冬季容易发生故障,总是被雪塞满,一结冰就无法动弹。
“瓦伦丁”坦克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设计于1938年。这是该公司在A9和A10巡洋坦克的基础上独立投资设计的。“瓦伦丁”名字确实优雅,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向英国陆军部提交方案的日期接近2月14日情人节,英文名称“StValentines Day”。陆军部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做出决定,因为人们对它双人炮塔有分歧,认为它太小,今后无法换装更大威力的武器。方案获批后陆军部要求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尽快生产并交付部队。
共三家公司参与该型坦克的制造,它于1944年停产,共生产8275辆,占英国对外援助坦克总量的四分之一。它采用的技术相对老旧,原计划1943年停产,由于援助苏联的需要生产延长了一年。“瓦伦丁”在英国的生产由大都会-卡梅尔公司(Metropolitan-Cammell)、伯明翰客车&货车公司(Birmingham Carriage & Wagon)和维克斯公司承担,加拿大的生产由蒙特利尔加拿大太平洋公司(Canadian Pacific of Montreal)承担。加拿大生产了1420辆Mk VI坦克,除了30辆留作训练其余均运往苏联。
最初“瓦伦丁”坦克装备2磅(40毫米)火炮,后升级为Mark VIII、IX和X型的6磅炮(75毫米),原来的AEC汽油或柴油发动机换装GMC两冲程柴油发动机,可靠性战斗性能大大改善,用全焊接工艺替代铆接工艺后加快了生产速度。
“玛蒂尔达 2(Matilda II)”型(又称A12)坦克是英国唯一一种服役期贯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坦克,运往苏联约1084辆,除了“瓦伦丁”坦克,这是苏联红军装备最多的英制坦克。它的防护性能与“玛蒂尔达 1”型接近,武器为1门2磅炮(40毫米)或双联机枪。
“玛蒂尔达 2”最初由沃灵顿的瓦肯铸造厂(Vulcan Foundry at Warrington)制造。该厂从1937年开始生产该型坦克,当年制造165辆。由于战争爆发英国陆军部追加了订单,多家工厂参加生产,共生产“玛蒂尔达 2”型坦克2987辆。由于采用的是耗时长成本高的铸造工艺,这种坦克防护性极好。后计划换装大口径火炮时发现炮塔环太小。苏联人在履带上焊上了钢筋,增强了坦克在雪地和泥泞地形行驶时的抓地力。它的防护性优于T-60和T-70,主要用作步兵支援坦克。
英国经由伊朗向苏联运送了20辆“特拉什”(A17)轻型坦克,不过苏联人不太喜欢这种坦克。它是维克斯公司于1937年独立设计的,项目名称为“Purdah(深闺)”。1938年英国陆军批准列装,型号名“Light Tank(轻型坦克)Mk VII”。该坦克1940年投产,但军方很快意识到这种坦克在现代战争中无法生存,于是不久就停产了。
与同时代同级别的轻型坦克不同,“特拉什”采用了改进的克里斯蒂悬挂,操纵前轮可进行不太急剧的转向。这种方式与利用履带传动方向差相比损失动力较少。必要时可自动刹车履带完成常规的传动差式转向。前、四个行走轮的悬挂采用独立气体减震,可以通过脚踏气泵充气以保证压力正常。苏联红军使用的“特拉什”坦克经常出现在宣传材料上。
英国经由北极航线辆MkI、II、III型“丘吉尔(A-22)”型坦克,红军对这一型号坦克厚实的装甲十分满意,只是觉得火力太弱。有43辆在运输过程中损失了,1942年后停止供应。
战前英国认为未来战争需要重型步兵坦克,这表明英国未能脱出一战经验,仍旧认为磨人的堑壕战和阵地战是未来战争主要战斗形式。伍利奇、哈兰德&沃尔夫和坦克设计局首先研制出样车A-20,但动力太弱。沃克斯豪尔汽车公司又设计出A-22,配备的是沃克斯豪尔-贝德福德发动机。那之前沃克斯豪尔生产的功率最大的发动机是72马力的贝德福德卡车用发动机,他们花了89天为A-22设计和制造出这台新的350马力发动机。
最后完工的原型车比原先预想的要轻得多。1940年英国面临德国入侵的威胁,研制工作加速进行,第一种量产型号是1941年投产的“丘吉尔 1”型,采用铸造炮塔,装1门2磅炮(40毫米),车体上还装有1门75毫米榴弹炮,但这个方案不久即废止了,代之以1挺机枪。在1943年夏季爆发的库尔斯克大会战的普罗霍洛夫卡战斗中,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唯一能用的重型坦克就是35辆“丘吉尔”坦克。
这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机枪装甲车,底盘为“卡登洛伊德”通用装甲输送车,1939年以1930年代设计的“卡登洛伊德”轻型装甲车为基础设计,向苏联提供了2656辆。这种装甲输送车因为履带较窄,雪地通过性不佳,因此使用并不广泛。英国还向苏联提供了25辆“瓦伦丁”和6辆“克伦威尔”架桥坦克。
苏联共接受美制各型号M3中型坦克1386辆,它们不算很受欢迎,远不如T-34。其中大量坦克被德军缴获,用于对红军的作战。
1940年年中各国军方向美国订购了1000辆M2A1中型坦克,但当时已可以看出这种坦克无法适应现代坦克战。装75毫米火炮的德国坦克横扫欧洲各国坦克,而这些国家的坦克主要装备的就是37毫米或6磅炮。美国军方希望为M2A1换装75毫米火炮,但没有合适的炮塔,而原来的车体空间有限。
据T5E2经验制订的临时解决方案是加装一套机械装置,M2型75毫米火炮依靠这套装置安装在修改过的M2A1车体右侧。M2火炮是以法国设计的美国陆军制式榴弹炮为基础设计的,能在500米距离上击穿倾斜度30度的60毫米厚装甲,这比当时德国坦克上的火炮好得多。不足是它的射界只有30度,射角为29度,37毫米炮可以手动旋转,旋转一周仅需20秒。
该坦克木制全尺寸外观模型于1940年8月制作完毕,基本布局与M2A1相同,在右侧原来装机枪的枪座装1门75毫米火炮,在它上面是一座炮塔,装1门新型37毫米火炮。模型多次修改,包括取消机枪枪座,降低炮塔高度等。
M3A1由美国机车公司生产上部车体,采用铸造工艺而非铆接工艺,战斗中如果车体被炮弹击中或遭受猛烈撞击,铆钉会在车内乱飞伤及车组乘员。该型号共制造300辆。M3A2制造了12辆,采用焊接工艺车体和汽油发动机,之后是M3A3,换装双GMC 6046车用柴油发动机,经济性更好,跑得更远,更安全,只是对后部做了改动,包括装甲散热器,重量增加了1.16吨。M3A5为铆接工艺车体和柴油发动机。
图:照片中士兵头戴美军坦克兵头盔,手持“汤普生”冲锋枪,背后的M3A1“斯图尔特”轻型坦克炮塔顶部架着“勃朗宁”机枪,但这是苏联红军。战争期间苏联共接收各型M3坦克1676辆,配备柴油发动机。虽然这种坦克不大受红军士兵喜爱,但老实说,它比T-70轻型坦克还是好些。
多家美国公司参与了M3的生产,包括艾默生公司、鲍德温公司、活塞公司、冲压钢铁汽车公司、普尔曼标准公司,这是美国第一种投入批量生产的中型坦克。加拿大也生产了1100辆。最初M3车组有7人,每个武器都有射手和装填手,还有一名无线电员。不久后无线电员取消,由驾驶员负责操作。投入使用后发现沿用的M2悬挂系统对于M3这么重的坦克来说是不够的,后换了更大的弹簧。弹药舱可存放75毫米火炮炮弹46发,37毫米炮弹178发,机9200发。苏联也接收了M3A3和M3A5坦克,但因为身形高大,结构功能过时,不太受欢迎,还得了个“鲁莽七兄弟”的绰号。
原本美国陆军需要配备75毫米火炮的轻型坦克,但当时最迫切的要求是在卷入欧洲战争之前尽快武装起来,它需要的是一种改进型而不是革命性的全新设计的坦克。
美国陆军选择对M2A4进行现代化改进,增加装甲厚度,改用轧制工艺制造的均质硬化钢板以降低装甲脆性,强化的悬挂系统增加了重量,在接近地面位置加装新钢轮。1940年完成设计,1941年3月M2坦克停产M3轻型坦克投产。M2炮塔原来采用大铆钉工艺制造,生产期间改用焊接工艺,减轻了重量,防弹性能更好。加装可抛弃式副油箱以扩大作战范围,为37毫米火炮加装简单的陀螺稳定器,这一改进是一项重大进步。陀螺仪基于海军火炮系统,可以让坦克在穿越起伏地形时仍能保持火炮稳定,使坦克具有了行进间射击的能力,这让盟军相对轴心国军队拥有了很大战术优势,整个二战期间轴心国都没能研制出类似装备。
第一种量产型号M3A1取消了遥控操作机枪座,代之以全焊接车身。其他改进还包括瞄准具、观察设备、无线电台、车组成员通讯系统。炮塔顶部的小圆顶取消以降低车身高度,也为37毫米炮加装了陀螺稳定器,是第一种正式服役的陀螺稳定器。1943年投产的M3A3为重新设计的全焊接车身,苏联共接收1676辆装吉伯森柴油发动机的M3A1轻型坦克,少量来自英国,大部分来自美国。使用这种坦克的红军坦克兵认为这种坦克的侧影实在太高,车体机枪就是摆设。
图:红军演习中的M3“斯图尔特”和M3“格兰特”坦克,由于装甲薄和身形高大,这两种坦克都不受红军战士欢迎。
一般认为M3中型坦克是为了满足美军对75毫米火炮需要的应急之作。M3坦克金属加工制造工艺和37炮塔的成功促成了更紧凑更流线个采用这种炮塔的设计方案,它选择了最简单的一个方案,并将其安装到M3车体和底盘上。试验型号定名T-6。当年5月它的外观模型通过审批,1941年9月驾驶舱模型送往阿伯丁陆军试验场进行测试,取消了炮塔上的机枪枪座。T-6的车体为焊接结构,跟后期型M3相同,生产型取消了突出的侧舱口。
T-6方案即为1941年10月开始生产的M4中型坦克,原计划1942年一年要交付1000辆,不少于11家汽车制造厂和火车机车制造厂参与生产。初期生产型采用怀特星形发动机,但由于空军对这种发动机的需求很大,后也采用其他型号汽油和柴油车用发动机。
实战中,坦克手常常在车体上部侧面加挂附加装甲以保护弹药舱。被炮弹击中时M4固定装药药筒容易起火爆炸,由此引入了湿式装药法。‘W’即此类装药代号,如M4A3(75)W。每100发炮弹需38加仑加有防冻防锈剂的水。
运往苏联的都是配备GMC柴油发动机的M4A2中型坦克,M4A2它与M4A1区别不大,在所有生产型号中,8053辆装75毫米火炮,3230辆装76毫米火炮。苏联接收了2007辆75毫米火炮和2095辆76毫米火炮M4A2坦克。苏联坦克兵不太喜欢M4A2,认为装甲太薄,身形过于高大。M4A3最受欢迎,部分M4A3供应英军(称为“谢尔曼IV),1386辆运往苏联。
战前怀特摩托车公司是一家有影响的卡车制造商。为满足美军对高速侦察车的需求,公司向美国军方提供了一种以民用卡车为底盘设计的装甲车,试验型号T-7。1938年获得批准,1939年6月正式定型为M3侦察车(M3 ScoutCar),共制造21000辆,其中3340辆运往苏联,称为“怀特侦察车“。
怀特摩托车公司也生产战争期间美国第一种半履带车辆,它基于怀特民用卡车底盘设计,采用M3的车身,1939年试验型号定为T-14,1940年9月正式定型为M2半履带车(Half-TrackCar M2)和M3 半履带人员输送车(Half-TrackPersonnel Carrier M3)。
苏联总共接收了342辆M3、421辆M5,413辆M9,最受欢迎的是M17多联装机枪装甲输送车(Multiple Gun Motor Carriage),该车装四联装12.7毫米“勃朗宁“机枪,M15A1装1门37毫米自动炮,双联装”勃朗宁“机枪。共有1000辆M17和100辆M15A1运往苏联。这些车辆很受欢迎,因为苏联自己不生产自行防空武器。美国还提供了5辆M5轻型坦克,2辆M24轻型坦克,1辆M25重型坦克,115辆M31战场抢修工程坦克。苏联还接收了650辆T48坦克歼击车,5辆M18和52辆M10坦克歼击车。
苏军装备了大量缴获的德军装甲车辆,如三号突击炮(作为SU-76和SU-122的替代平台),红军共使用200辆,以及大量缴获的四号坦克。
图:一名顿河哥萨克骑兵军官与苏军士兵站在一辆缴获的德军四号坦克上。与红军低矮的采用斜面装甲的T-34坦克相比,德军的三号四号坦克在遭到反坦克炮弹打击时非常脆弱,红军坦克常常能弹飞打来的炮弹。九游会j9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