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海拔最高油田——青海油田,一件件“红工衣”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内容,它是青海油田公司创业发展、转型跨越的见证。每件“红工衣”都有属于自己的主人和他们一起经历的故事。今天这件“红工衣”的主人叫熊海林,故事还要从2022年的一次“走基层”开始说起:
柴西北原油外输管道中间站,距离青海油田花土沟生产基地48公里,海拔3200米,建在一处光秃秃的山坳里,方圆百里不见植被、没有人烟,就像一座戈壁荒漠中的“孤岛”。
第一次跟同事来这里,沿着南翼山方向的管道伴行路一路颠簸,感觉骨头快要散架。就在窗外满眼的荒芜让我昏昏欲睡的时候,戈壁滩荒上,一个缓缓移动的、渺小又孤单的“红点”和不远处的一面五星红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推开铁门走进这个荒漠小站,映入眼帘的是满院子的格桑花,难以置信的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戈壁上,居然看到了充满希望、向阳生长的鲜花。院子的中间,还有个简易的杆子,上面挂着的正是那一面吸引我的五星红旗。
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工衣,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样子。熊海林今年48岁,党龄1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当过修井工、采油工,干过司机、办事员、队长。现在,他是一名管道巡护工。和大多数石油人一样,熊海林的工作不分昼夜,连续工作两个月才能换班休息,小站每次只有一个人值守,熊海林和蔡宗雷两个人每两个月轮换一次,可能大家会说,青海油田不就是这样嘛,可是当您身处这样的工作环境,还会这样认为吗?
听到这里,如果你认为,小站值守不就是孤单寂寞的时光和单调枯燥的流程吗?那就错了,他们的工作也有惊心动魄之时和牵肠挂肚的守护。
采访过程中,熊海林告诉我:他到现在还记得,管道投运的第一年,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夜,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作为小站“心脏”的3个加热炉偏偏一次次熄火。那一晚,他来回穿梭在相隔几十公里的几个场站之间,一次次重新点燃加热炉,确保了管道的畅通和管输工作的安全运行。凌晨的高原,气温接近0摄氏度,他忙完工作时已天光大亮。
驻站4年时间里,熊海林值守了700多个日夜。我不禁感慨,是怎样的毅力让他远离城市的喧嚣,坚持一人一站这么多年的?熊海林说,在来这里之前就知道是一个人守站,做好了心理准备的他真到了这里,孤独感还是油然而生。不过,半个多月以后,他迎来了在戈壁荒滩上的唯一伙伴,一只名叫小黑的狗。随后的几年间,熊海林又收养了2只小狗,“伙伴”队伍不断壮大。从此,一人几狗两间板房,带着对工作和生活处处皆是精彩的热爱,他开启了更丰富的值守生活。
有了伴儿,熊海林又开始动手“装修”自己在这片高寒戈壁上的“小家”。他说,“这里抬眼就是黄沙和戈壁,既然在这里生活,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要用‘芬芳’治愈‘孤独’,让这里变得更‘有温度’。”他在小站里砌出一个花坛,变身“花匠”开始种花。在高原戈壁的盐碱地种出花草不容易,但熊海林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终于造出了这个单色条世界里的一片“绿洲”。待到夏天,小花坛内的格桑花争竞相绽放,让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有了一丝生气。而今,熊海林已经不再孤独,肩上扛着责任、身边陪着“伙伴”,亲手打造的“绿洲”和满眼的黄沙变得更为亲切。
每周一早晨,熊海林都会升起那面五星红旗,闪亮高原油田戈壁小站的上空。“看着国旗飘扬的那一刻,我觉得心里特别骄傲、踏实!感觉我们小站再偏,都在祖国的怀抱里。”说到这里,他的眸子里光彩流转。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我有幸遇见过水平高超的“油井神医”史昆,最年轻的采气工高级技师刘馨思雅、连续坚守岗位365天的高原铁军王建峰,见过接受采访前特意换了同事干净的工衣,只为不让家人担心的张员芳……无论是熊海林、还是王建峰,他们都只是万千石油工人的一个缩影。一代代高原石油人扎根荒漠、拼搏奉献,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坚守”的含义,彰显着高原铁军的“硬核担当”。
每一次基层采访上千里路程,穿戈壁,踏荒原,每一抹“石油红”都值得你走近他们细细的看一看,你会发现,原来扎根大地往上看,会收获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你会明白,驻守戈壁“孤岛”,摒弃焦虑,强调质朴的本质,这样的“石油红”就不仅仅是一个色彩,而是石油人由内而外的生命力表达,他们一面在苛刻的自然环境保持纯净不受干扰,一面不断地修持自己面对逆境的能力,原来,自由的选择并不是什么都可以,而是明白自己所需,努力让自己追得上、配得起。
习说过:“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大起来了。”作为一名石油记者,我将继续带着对石油同胞的深厚情感,用笔墨和镜头,记录在千里油区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将其传播得更远、更广!九游体育官网